印順法師的《中觀今論》,是極好的一本佛學入門書。當然,在形形色色的佛學入門書里,它也是不太好讀的一本,但它非常準確中肯,很多對于佛學極深極普遍的誤解,這本小冊子都有精辟的分析與批判。
印順的著作中本有大量屬于導論、入門性質的小冊子,我以前在香港書展上買過很多臺灣出的精裝版,如《唯識學探源》等,相比之下,這本出版于1949年的《中觀今論》無論從涉及面、根本性還是論辯力度上,都非同尋常,雖是導論性質,卻又有集大成的氣象。甚至1980年代以來引起很大爭議的日本批判佛教的諸多基本論點,在印順此書中很多也已涉及,并且觀點絕不保守落伍,其公允之處,反而是過于激進的袴谷憲昭、過于機械的松本史朗所不能及的。
批判佛教這一路的書,大多難啃,尤其松本史朗的文風,有時隨意得像日記,有時又梵文、巴利文、邏輯、哲學、歷史、宗教學一起上,摳得太細了,基本思想能領教,也頗有共鳴,細節(jié)辨正的對錯就很難判斷了,那得讀過相當一部分梵文和巴利文原典才有發(fā)言權吧。
相比之下,《中觀今論》雖因涉及面廣,從原始佛教到印度大小乘到中國佛教,許多術語和經論直接使用,對初學者還是頗有難度,但勝在相當口語化,沒有過于繁復的語言學和邏輯學論證。最后這段總結很能代表印順學問之準確犀利:
“總之,不論小乘大乘,依有宗講,不論空得如何,最后的歸結,還有一個不空的存在,不能即空而說有。所以觀察空義,應細察他是如何觀空和最后的歸宿點何在,空宗與有宗的諍點在此。凡佛法中的諍論,如假實之諍、法有法空之諍、中觀與唯識之諍等,諍點無不在此。要融貫空有,必須在此辟出一條通路來,不能盲目地、徒然地做些泛泛的融會,自以為然的無諍。”
在后寫的“自序”中印順更明確地強調:
“中國學者一向是調和空有的,但必須對這一根本不同,經一番深刻的考察,不能再泛泛地和會下去。如根本問題不解決,一切似是而非的和會,終歸于徒然。”
這雖是60多年前說的話,但對于今日之佛學與學佛,依然沒有絲毫降低其針對性。
20世紀前半葉,著名的“支那內學院”歐陽竟無、呂澂等就曾大倡“批判佛教”而碩果累累,尤以回歸印度佛教、原始佛教,追本溯源、廓清佛教流傳過程中受到的種種侵染和異化,然后再闡發(fā)新意為特色??上c玄奘類似(內學院也推崇唯識),所倡的高深之論國人難以靜心研習,又逢時局大變,二傳而斷了氣脈(內學院1952年自動關門)。印順雖是太虛門下,某種程度卻接續(xù)上了這難能可貴的一脈,殊為不易。
不僅如此,因太虛本人早年是個激進的革命黨、無政府主義者,后來力倡佛教改革也一直未脫身上的“革命氣息”,與章太炎鼓吹“大乘與革命之關系”,力圖以佛理來論說革命,可謂同氣相求。太虛也曾寫過《大乘之革命》一文,論述“空”是充滿革命的積極性的,“世之談革命者,其亦知此最勝之革命乎?”;另外,蘇曼殊也專門論述過“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一點(按:即指空義),才可以談到革命”;可見那一代著名的“革命和尚”們,對此是有相當共識的)。作為太虛入室弟子,印順的佛學因此絕無流行佛教要么一味迎合世俗甚至鼓勵迷信,要么一味談性論空逃避現(xiàn)實的弊病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:
“總之,凡成為世諦流布,或以世俗的見解,依名取義,無常教會引來消極與厭離;空會招來邪見的撥無因果或偏于掃蕩;無生會與外道的神我合流。如能借此無常、無我、無生的教觀,徹法性本空,那么三者都是法印,即是一實相了。”
反正我是建議對佛學有興趣者,從印順這幾本小冊子入手,可規(guī)避很多彎路,比麋集在微信微博上的某某仁波切、某某法師經常混合了各種新世紀宗教、各種通俗心理學理論的大雜燴,不知高明多少。
《中觀今論》
釋印順著
中華書局2010年6月版
關于我們| 聯(lián)系方式| 版權聲明| 供稿服務| 友情鏈接
咕嚕網 www.mduo.com.cn 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
Copyright©2008-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-15 營業(yè)執(zhí)照公示信息
聯(lián)系我們: 98 28 36 7@qq.com